第130章 較射這一日,朱翊……
關燈
小
中
大
第130章 較射這一日,朱翊……
較射這一日,朱翊鈞一早來到坤寧宮,帶上弟弟妹妹去湊熱鬧。
大明的太監,那也都不是一般的太監,有從小在內書堂讀書,將來給皇帝批紅的司禮監太監,也有從小習武練騎射,將來到各地方軍隊點兵的禦馬監太監。
按照隆慶的要求,射箭十中七者,最後就能拿到賞賜。但無論是錦衣衛還是太監,都是人才濟濟,十射十中者比比皆是。
朱翊鈞坐在隆慶身旁,有些躍躍欲試。陸繹和劉守有也上去試了試伸手,二人倒是輕松,皆是十射全中,退到一旁,等著領賞。
朱翊鈞卻說:“不行不行,這也太容易了些,要增加難度!”
隆慶問他:“要如何增加難度?”
朱翊鈞想了想,忽然靈光一閃:“換一只手,若還能十射七中,賞賜加倍!”
他左右兩個小家夥跟著喊:“賞賜加倍!”
“加倍!加倍!”
難得孩子們高興,隆慶也高興,揮了揮手:“就按太子說的,剛才獲得獎勵者,自願參加,若換一只手十中七者,給雙倍賞賜。”
一般的人練習騎射,都只練慣用手,刻意訓練非慣用手的有,但不多。
但聽到雙倍賞賜,還是有許多人踴躍嘗試,尤其是錦衣衛和禦馬監太監。
新一輪較射之後,十中七者有但不多,十射全中者,一只手能數過來,就連劉守有也射偏了一支箭,朱翊鈞很大聲的嘲笑他:“武進士,這可不是我清寧宮的水準。”
劉守有回到他身邊,笑嘻嘻的朝他躬身:“臣發揮失常,給殿下丟人了,要不,殿下親自試一試?”
朱翊鈞一挽袖子:“那就試試吧。”
王安去把他的弓取來,朱翊鈞縱身下了個高臺,來到校場。
在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朱翊鈞,他雖然看起來比同齡人更高更壯,但畢竟只有十一歲,身形還是個孩子,彎弓搭箭時的氣勢,卻一點也不輸大人。
他先用右手射出十箭,無一例外的全都正中靶心,贏得一片叫好聲。
隆慶雖然自己不太行,但生了個很厲害的兒子,與有榮焉,神情中滿是驕傲。
李春芳立刻站出來拍馬屁,拿朱翊鈞與當年的宣宗相提並論。
說有一年端午節,成祖駕幸東苑觀看擊球射柳,讓文武群臣、外國使臣及在京耆老圍觀。
那時宣宗還是皇太孫,成祖命皇太孫以下,諸王大臣依次擊射。皇太孫連發皆中,遠勝其他人,成祖甚為歡喜。
眼圈的皇太子,與當年的皇太歲相比,同樣射術精湛,而彼時的皇太孫十五歲,如今的皇太子,還不滿十一歲。
言下之意,咱們的皇太子,比成祖的皇太孫更勝一籌。
朱翊鈞換了之後,一連射出七支箭,無一失手。
周圍一片叫好的同時,又出現了此起彼伏的驚呼:“啊,這!”
“太子難道是要……”
朱翊鈞手伸向箭袋,還剩下三支箭,他幹脆全抽了出來,一起搭上弓弦。
周圍的文武百官低聲議論:“一弓三箭我倒是見過,但沒見過十歲稚童能做到。”
“這需要驚人的臂力,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。”
“關鍵,太子用的是左手。”
“……”
朱翊鈞右手挽弓,左手持箭,目光越過校場,緊盯著正前方的箭靶,卻遲遲沒有放箭。
陸繹看出了他的遲疑,上前一步,低頭湊到他的耳邊,輕聲問道:“殿下,要放棄嗎?”
朱翊鈞反問:“現在放棄還來得及嗎?”
陸繹的目光掃過眾人:“可能……來不及了。”
朱翊鈞勾起唇角笑了笑:“我也沒想放棄。”
陸繹道:“沈肩,開弓,瞄準!”
話音剛落,他就往後退了一步,耳邊響起利刃破空的聲音,三支箭同時射出,朝著校場另一邊的箭靶飛去。
不一會兒,兩個太監舉起箭靶來到隆慶跟前,粗略一數,上面一共十支箭,全都圍繞在靶心周圍,無一脫靶。
文武百官跪了一地,誇讚之聲不絕於耳,隆慶笑得合不攏嘴,聽眾人誇他兒子,比誇他自己還讓他高興。
他大手一揮:“賞!都賞!”
於是,朱翊鈞也得到了屬於他的那份賞賜——四個胡餅。
其他人只有兩個,他是皇太子,足足有四個。
朱翊鈞捧著胡餅,竟然有些理解了他父皇身邊那些太監,為什麽這麽貪。
無論身邊的太監,還是後宮妃嬪,再怎麽受寵,隆慶也從未給過金帛器物等賞賜。較射足有上百人,每人兩個胡餅,對隆慶來說,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
朱翊鈞想起高拱剛回來,隆慶又是賜酒又是賜禦膳,果然父皇對高先生是真愛。
“哥哥……”有人拽了拽他的衣袍,朱翊鈞低下頭,弟弟妹妹眨巴著大眼睛看著他。
朱翊鈞把胡餅地給他倆:“父皇賞的,你倆一人兩個,不許搶。”
朱堯媛搖頭:“我不愛吃這個。”
朱翊镠也跟著搖頭:“這個不好吃。”
“……”
這時候張居正走了過來,朱翊鈞又捧著胡餅遞過去:“張先生拿回去當午飯吧。”
張居正敬謝不敏:“這胡餅太硬,我腸胃不好,吃不了。”
“唉!”朱翊鈞嘆口氣,小嘴撅得老高,都能掛油瓶了,“李春芳剛還提到宣德皇帝。宣德皇帝射柳,連發接中,成祖賜名馬、錦綺,命儒臣賦詩,君臣盡歡。”
“我卻只得了四個胡餅。”
張居正莞然而笑:“宣德皇帝得成祖許多賞賜,卻並非只是射柳,而是巧對成祖。”
“我知道,我知道!這個故事我聽過的。”
“成祖說:‘今日華夷畢集,朕有一聯,爾當思對之。曰:萬方玉帛風雲會’。宣德皇帝答曰:‘一統山河日月明’。”
張居正點點頭:“宣德皇帝不僅文治武功,雅尚翰墨,詩詞、書畫俱佳。”
朱翊鈞打趣道:“還酷好促織之戲。”
張居正輕輕搖頭:“倒是不好評判祖宗之喜好。”
朱翊鈞卻說:“我覺得挺好的呀,皇帝雖被稱作天子,卻也是人,人哪有十全十美的,有愛好,有缺點才顯得真實。”
“大臣們總說不能助長帝王的玩樂之心,我瞧著他們游山玩水,寄情詩酒,對月吟風的時候,卻不談玩樂之心。”
“……”
張居正只默默看著他,兩人走了一路,卻沒說話。
朱翊鈞問:“張先生怎麽了?是我說錯什麽了嗎?”
張居正笑著搖了搖頭:“我在想,殿下愈發能言善辯,以後怕是說不過殿下了。”
朱翊鈞去拉他的手:“咱們這叫探討,沒有誰必須說過誰。再說了,我可聽先生的話了,先生說什麽,我都覺得好。”
說話間二人已經到了分岔路口,朱翊鈞再次捧起手裏的胡餅:“先生真的不來一個嗎?”
張居正笑道:“殿下放心,文淵閣管飯。”
文淵閣確實管飯,每天大臣上朝時的早餐,文淵閣、翰林院等部門的午餐,都由光祿寺負責準備。
那四個胡餅送不出去,朱翊鈞只好帶回清寧宮,自己吃了。
這個秋天,朱翊鈞主要關註三件事情,第一,是戚繼光在北邊練兵的事宜,第二,是海瑞在應天做巡撫,對當地的治理。第三,是兩廣叛亂。
從呈上的奏章來看,這三件事,沒有是一件順利的。
首先是戚繼光,隆慶詔令他總理薊州、昌平、保定、遼東四鎮練兵事務,其地位與四鎮總督相同,總兵官以下悉受其節制。
可問題是,人家薊州本來就有一名總兵,詔令只說總兵以下受其節制,又不包括總兵。
更何況,薊州總兵郭琥,那也是在河套地區與韃靼交手數次,立下無數軍功,憑著硬仗升上來的,又不是什麽無能之輩。
兩個人無法統一號令,皆向朝廷上疏,陳述自己的想法。
兩員大將互相掣肘,那肯定是好不了了,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,只能先徹底解決他們倆其中之一。
於是,關於戚繼光和郭琥,內閣和兵部又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人說戚繼光是空降,郭琥鎮守北方多年,朝廷理應支持後者。
張居正卻持不同意見,戚繼光在東南的戰績有目共睹,他的領兵能力毋庸置疑。
雙方各執己見,誰也說服不了誰,在隆慶面前吵了好幾次,也沒吵出個結果來。
這天,諸位大臣又在乾清宮討論此事,朱翊鈞也在。
張居正雖然堅定不移的支持戚繼光,但他很少站出來與同僚爭得面紅耳赤,這是高拱表達己見的方式,不是他的。
於是,隆慶面前,和高拱爭論不休的是李春芳、郭乾。
李春芳作為首輔,他一直秉承著徐階的意志——恢覆舊制。
他處事和他的性格一樣,圓滑,中庸,對任何事情的看法都非常保守,不建議短時間內大量募兵,不讚成對邊防進行大規模改革,不同意每年增加巨額軍費。
因此,他更傾向於向以前那樣,修建長城來抵禦蒙古人的侵略,但凡能防守,就絕不進攻。
高拱和張居正對他意見很大,對他這種想法更是嗤之以鼻。
本來內閣一直都由首輔說了算,但自從高拱重回內閣,他就保持了自己以往的作風——專門跟首輔對著幹。
朱翊鈞聽他們吵了半天,也吵不出個結果,隆慶心裏支持高拱,又不好表現得太明顯,也不好直接做決定,仍是把問題拋給內閣。
最後,朱翊鈞實在忍不住,站出來替他爹做了決定:“朝廷通過了戚將軍的《請兵破虜四事疏》,已經集結三萬軍士,又陸續從浙江等地募兵,花了這麽多錢,那便沒有這時候把人調走的道理。”
“不用爭了,咱們北部邊防又不止薊州一處,既然郭將軍對韃靼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,那把他調去別處繼續鎮守邊關,有何不可呢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較射這一日,朱翊鈞一早來到坤寧宮,帶上弟弟妹妹去湊熱鬧。
大明的太監,那也都不是一般的太監,有從小在內書堂讀書,將來給皇帝批紅的司禮監太監,也有從小習武練騎射,將來到各地方軍隊點兵的禦馬監太監。
按照隆慶的要求,射箭十中七者,最後就能拿到賞賜。但無論是錦衣衛還是太監,都是人才濟濟,十射十中者比比皆是。
朱翊鈞坐在隆慶身旁,有些躍躍欲試。陸繹和劉守有也上去試了試伸手,二人倒是輕松,皆是十射全中,退到一旁,等著領賞。
朱翊鈞卻說:“不行不行,這也太容易了些,要增加難度!”
隆慶問他:“要如何增加難度?”
朱翊鈞想了想,忽然靈光一閃:“換一只手,若還能十射七中,賞賜加倍!”
他左右兩個小家夥跟著喊:“賞賜加倍!”
“加倍!加倍!”
難得孩子們高興,隆慶也高興,揮了揮手:“就按太子說的,剛才獲得獎勵者,自願參加,若換一只手十中七者,給雙倍賞賜。”
一般的人練習騎射,都只練慣用手,刻意訓練非慣用手的有,但不多。
但聽到雙倍賞賜,還是有許多人踴躍嘗試,尤其是錦衣衛和禦馬監太監。
新一輪較射之後,十中七者有但不多,十射全中者,一只手能數過來,就連劉守有也射偏了一支箭,朱翊鈞很大聲的嘲笑他:“武進士,這可不是我清寧宮的水準。”
劉守有回到他身邊,笑嘻嘻的朝他躬身:“臣發揮失常,給殿下丟人了,要不,殿下親自試一試?”
朱翊鈞一挽袖子:“那就試試吧。”
王安去把他的弓取來,朱翊鈞縱身下了個高臺,來到校場。
在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朱翊鈞,他雖然看起來比同齡人更高更壯,但畢竟只有十一歲,身形還是個孩子,彎弓搭箭時的氣勢,卻一點也不輸大人。
他先用右手射出十箭,無一例外的全都正中靶心,贏得一片叫好聲。
隆慶雖然自己不太行,但生了個很厲害的兒子,與有榮焉,神情中滿是驕傲。
李春芳立刻站出來拍馬屁,拿朱翊鈞與當年的宣宗相提並論。
說有一年端午節,成祖駕幸東苑觀看擊球射柳,讓文武群臣、外國使臣及在京耆老圍觀。
那時宣宗還是皇太孫,成祖命皇太孫以下,諸王大臣依次擊射。皇太孫連發皆中,遠勝其他人,成祖甚為歡喜。
眼圈的皇太子,與當年的皇太歲相比,同樣射術精湛,而彼時的皇太孫十五歲,如今的皇太子,還不滿十一歲。
言下之意,咱們的皇太子,比成祖的皇太孫更勝一籌。
朱翊鈞換了之後,一連射出七支箭,無一失手。
周圍一片叫好的同時,又出現了此起彼伏的驚呼:“啊,這!”
“太子難道是要……”
朱翊鈞手伸向箭袋,還剩下三支箭,他幹脆全抽了出來,一起搭上弓弦。
周圍的文武百官低聲議論:“一弓三箭我倒是見過,但沒見過十歲稚童能做到。”
“這需要驚人的臂力,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。”
“關鍵,太子用的是左手。”
“……”
朱翊鈞右手挽弓,左手持箭,目光越過校場,緊盯著正前方的箭靶,卻遲遲沒有放箭。
陸繹看出了他的遲疑,上前一步,低頭湊到他的耳邊,輕聲問道:“殿下,要放棄嗎?”
朱翊鈞反問:“現在放棄還來得及嗎?”
陸繹的目光掃過眾人:“可能……來不及了。”
朱翊鈞勾起唇角笑了笑:“我也沒想放棄。”
陸繹道:“沈肩,開弓,瞄準!”
話音剛落,他就往後退了一步,耳邊響起利刃破空的聲音,三支箭同時射出,朝著校場另一邊的箭靶飛去。
不一會兒,兩個太監舉起箭靶來到隆慶跟前,粗略一數,上面一共十支箭,全都圍繞在靶心周圍,無一脫靶。
文武百官跪了一地,誇讚之聲不絕於耳,隆慶笑得合不攏嘴,聽眾人誇他兒子,比誇他自己還讓他高興。
他大手一揮:“賞!都賞!”
於是,朱翊鈞也得到了屬於他的那份賞賜——四個胡餅。
其他人只有兩個,他是皇太子,足足有四個。
朱翊鈞捧著胡餅,竟然有些理解了他父皇身邊那些太監,為什麽這麽貪。
無論身邊的太監,還是後宮妃嬪,再怎麽受寵,隆慶也從未給過金帛器物等賞賜。較射足有上百人,每人兩個胡餅,對隆慶來說,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
朱翊鈞想起高拱剛回來,隆慶又是賜酒又是賜禦膳,果然父皇對高先生是真愛。
“哥哥……”有人拽了拽他的衣袍,朱翊鈞低下頭,弟弟妹妹眨巴著大眼睛看著他。
朱翊鈞把胡餅地給他倆:“父皇賞的,你倆一人兩個,不許搶。”
朱堯媛搖頭:“我不愛吃這個。”
朱翊镠也跟著搖頭:“這個不好吃。”
“……”
這時候張居正走了過來,朱翊鈞又捧著胡餅遞過去:“張先生拿回去當午飯吧。”
張居正敬謝不敏:“這胡餅太硬,我腸胃不好,吃不了。”
“唉!”朱翊鈞嘆口氣,小嘴撅得老高,都能掛油瓶了,“李春芳剛還提到宣德皇帝。宣德皇帝射柳,連發接中,成祖賜名馬、錦綺,命儒臣賦詩,君臣盡歡。”
“我卻只得了四個胡餅。”
張居正莞然而笑:“宣德皇帝得成祖許多賞賜,卻並非只是射柳,而是巧對成祖。”
“我知道,我知道!這個故事我聽過的。”
“成祖說:‘今日華夷畢集,朕有一聯,爾當思對之。曰:萬方玉帛風雲會’。宣德皇帝答曰:‘一統山河日月明’。”
張居正點點頭:“宣德皇帝不僅文治武功,雅尚翰墨,詩詞、書畫俱佳。”
朱翊鈞打趣道:“還酷好促織之戲。”
張居正輕輕搖頭:“倒是不好評判祖宗之喜好。”
朱翊鈞卻說:“我覺得挺好的呀,皇帝雖被稱作天子,卻也是人,人哪有十全十美的,有愛好,有缺點才顯得真實。”
“大臣們總說不能助長帝王的玩樂之心,我瞧著他們游山玩水,寄情詩酒,對月吟風的時候,卻不談玩樂之心。”
“……”
張居正只默默看著他,兩人走了一路,卻沒說話。
朱翊鈞問:“張先生怎麽了?是我說錯什麽了嗎?”
張居正笑著搖了搖頭:“我在想,殿下愈發能言善辯,以後怕是說不過殿下了。”
朱翊鈞去拉他的手:“咱們這叫探討,沒有誰必須說過誰。再說了,我可聽先生的話了,先生說什麽,我都覺得好。”
說話間二人已經到了分岔路口,朱翊鈞再次捧起手裏的胡餅:“先生真的不來一個嗎?”
張居正笑道:“殿下放心,文淵閣管飯。”
文淵閣確實管飯,每天大臣上朝時的早餐,文淵閣、翰林院等部門的午餐,都由光祿寺負責準備。
那四個胡餅送不出去,朱翊鈞只好帶回清寧宮,自己吃了。
這個秋天,朱翊鈞主要關註三件事情,第一,是戚繼光在北邊練兵的事宜,第二,是海瑞在應天做巡撫,對當地的治理。第三,是兩廣叛亂。
從呈上的奏章來看,這三件事,沒有是一件順利的。
首先是戚繼光,隆慶詔令他總理薊州、昌平、保定、遼東四鎮練兵事務,其地位與四鎮總督相同,總兵官以下悉受其節制。
可問題是,人家薊州本來就有一名總兵,詔令只說總兵以下受其節制,又不包括總兵。
更何況,薊州總兵郭琥,那也是在河套地區與韃靼交手數次,立下無數軍功,憑著硬仗升上來的,又不是什麽無能之輩。
兩個人無法統一號令,皆向朝廷上疏,陳述自己的想法。
兩員大將互相掣肘,那肯定是好不了了,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,只能先徹底解決他們倆其中之一。
於是,關於戚繼光和郭琥,內閣和兵部又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人說戚繼光是空降,郭琥鎮守北方多年,朝廷理應支持後者。
張居正卻持不同意見,戚繼光在東南的戰績有目共睹,他的領兵能力毋庸置疑。
雙方各執己見,誰也說服不了誰,在隆慶面前吵了好幾次,也沒吵出個結果來。
這天,諸位大臣又在乾清宮討論此事,朱翊鈞也在。
張居正雖然堅定不移的支持戚繼光,但他很少站出來與同僚爭得面紅耳赤,這是高拱表達己見的方式,不是他的。
於是,隆慶面前,和高拱爭論不休的是李春芳、郭乾。
李春芳作為首輔,他一直秉承著徐階的意志——恢覆舊制。
他處事和他的性格一樣,圓滑,中庸,對任何事情的看法都非常保守,不建議短時間內大量募兵,不讚成對邊防進行大規模改革,不同意每年增加巨額軍費。
因此,他更傾向於向以前那樣,修建長城來抵禦蒙古人的侵略,但凡能防守,就絕不進攻。
高拱和張居正對他意見很大,對他這種想法更是嗤之以鼻。
本來內閣一直都由首輔說了算,但自從高拱重回內閣,他就保持了自己以往的作風——專門跟首輔對著幹。
朱翊鈞聽他們吵了半天,也吵不出個結果,隆慶心裏支持高拱,又不好表現得太明顯,也不好直接做決定,仍是把問題拋給內閣。
最後,朱翊鈞實在忍不住,站出來替他爹做了決定:“朝廷通過了戚將軍的《請兵破虜四事疏》,已經集結三萬軍士,又陸續從浙江等地募兵,花了這麽多錢,那便沒有這時候把人調走的道理。”
“不用爭了,咱們北部邊防又不止薊州一處,既然郭將軍對韃靼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,那把他調去別處繼續鎮守邊關,有何不可呢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